返回 古来万事东流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章 于蓝喜得龙凤胎,李元立志大改革[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很介怀的,介怀自己的天赋为何这么差,不能很好传承爷爷的武功。不过于蓝的出现,使得冷清雪变得轻松了。所以,此时冷清雪的笑是最真实,也是最动人的。

    “那我就放心了。”于蓝是真是放心了。

    “自然呢?”

    “第四章?我还没看呢?”

    “自然只有四句,十六言,“我乃自然,自然乃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到现在都还没懂呢。不过爷爷也说过了,即使不懂自然这一章,于是可以修炼的,只是永远无法达到最高境界而已。”

    “玄。”于蓝也拿出了《一气万流》来看,的缺如冷清雪所念,评价道。

    “爷爷也曾经说过,玄之又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就是这句,我刚刚还忘了,这两句有什么特别吗?”

    “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既然不懂,就先放下吧,掌握了前三章也可以了。现在你算是通过了武功这一关了,剩下就是医术了。虽然这样说,你还是需要每天修炼内功。”

    “嗯,我知道了。”

    “我相信医术这关也难不倒你的。”

    “但愿如此吧,我现在还要看这些医书呢?”于蓝指着身旁的十数本医术说道。

    “你继续吃,吃完再看吧,我先走了。”

    于蓝看着冷清雪离开房间,心中隐隐有些失落,不过一下就释然了。吃完食物后,于蓝便投入到医书中。

    直到深夜,于蓝方才将所有医书看完,但于蓝并未休息,而是开始了内功的修炼。

    一夜无事。

    (7)

    翌日早。

    当于蓝修炼结束,睁开双眼,于蓝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疲惫,甚至还觉得神清气爽。

    “难道这就是修炼的好处吗?”于蓝心想。

    于蓝此时还不知道,其实修炼就是一种主动的调节精气神,使之达到最佳,这个有时候比睡觉休息更好。

    “看来可以早点离开这里了。”于蓝微笑自语。

    于蓝梳洗一番后便往后院山洞去。

    今日于蓝并未见到冷清雪,心中忽然感到一些不习惯,还有失落。

    进入山洞,密室中。

    “来了?”只见冷老已经在此,又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离开过这里。

    “老师。”

    “怎样了?”

    “这些书我都看了,也都记住了。”于蓝把昨天带走的医书拿出来并说道。

    “那我考考你。”

    于是冷老又问了许多关于“理”的事,药理,病理,医理等等,几乎将医书中所有的内容问遍了。不过于蓝有过目不忘之能,自然可以一一回答。

    “很好,不过不要自满,因为真正的重要的才刚刚开始。“药”、“理”都不过只是“医”的基础而已。“医”的内容是“药”和“理”总和的数百倍。”

    “明白。”

    “你先把剩下的书都看了,等你看完后,我再细致地一一教你。”

    “好。”于蓝不多说,走进书架便开始看。

    关于“药”和“理”的书不到百本,而关于“医”的书足有千本。当然这也不奇怪,“药”和“理”都是固定的,即使出现了新的病症也不过数种。但“医”,即治病的方式和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且会随地域和节气不同而不同的,因人而异。这些于蓝都能从书中看到。

    于蓝不仅能够过目不忘,而且看得也快,但近千本各个时期分别由不同的人所写的医书,要看完并理解,绝非短短数日可以办到的。可能连于蓝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足足看了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三天三夜。不过期间,冷老会要求于蓝停下来打坐修炼,待调息完毕就会继续。

    三天后。

    “老师,我看完了。”当于蓝将最后一本医书放回书架,转身面对冷老,略显兴奋地说道。

    “嗯,这次我就不问了,你的确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不过,这还不够。”就在于蓝以为可以不用再留在此地时,冷老突然说道。

    “你看到的,记住的,都不过是虚的。医术需要运用,才能知道是否可行。”冷老接着说道。

    “跟我出来。”并未等于蓝说话,冷老又说道,说完便往外走。

    楼阁中,冷清雪正在照看六个脸色苍白且昏迷不醒的人,六人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爷爷,我已经按你吩咐把这六个人带回来了。”冷清雪见到冷老和于蓝从里面出来,对冷老说道。

    “嗯。”

    “老师,这是?”于蓝见此,不禁问道。

    “我不考你,也不问你。这里的药和工具,你随便用,只要你可以把这六个人都治好就可以离开这里了。”冷老还是那么高深莫测,似乎从来就不愿意多在阳光下停留半刻,说完便往后院山洞去。

    “我按照爷爷的要求把这六个不同病症的人带上来,当然我不能告诉你,他们分别患了什么病,但我可以留在这里帮你。”冷清雪看到冷老走后,便对于蓝说道。

    “谢谢你!”于蓝先看看这六个人,再看着冷清雪笑道。

    “干嘛谢我?”被于蓝看着,冷清雪脸上冒出淡淡的绯红,说道。

    “我是代这些人谢你的。”

    “哦。”冷清雪弱弱说道。

    “清雪,我问你,如果是你,你需要多少时间治好他们呢?”于蓝分别查看各人,抬头对冷清雪问道。

    “他们六个的病都很特别,虽然我知道他们得的是什么病,也知道怎样医治,但如果要全部治好,最少也要六天的时间。”冷清雪认真说道。

    “嗯,我明白了。麻烦你帮我做点食物,还有烧一大锅的热水。”

    “好的,你稍等。”

    待冷清雪退去,于蓝看着这六人,摇摇头并说道:

    “不轻松啊。”

    (8)

    其实于蓝初时查看就知道了各人的病因,也知道该如何治疗,但治疗的过程注定是艰辛、复杂而漫长的。

    “麻烦你帮我熬药。”于蓝习惯地吩咐冷清雪道。

    冷清雪也是习惯地答应了,并下去熬药。

    整整三天过去了,于蓝扎了上千针,冷清雪也熬了十多次药,但六人都未见醒来。

    “你先休息一下吧!”冷清雪对还在认真观看病人情况的于蓝说道。

    “我不累,倒是你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女人如果休息不足就不美了。”于蓝玩笑道。

    “那我去了。”虽然知道于蓝是开玩笑的,但也是事实,不过冷清雪现在似乎很在意这个。

    “去吧。”

    五天过去。

    “你看,她醒了。”冷清雪喊道。

    “大婶,你感觉如何?”于蓝看着其中一个已经醒来的妇人问道。

    “我的病好像好了,就是有点饿。”妇人被问后,看了看自己便说道。

    “这里有粥、有馒头,你先在这里休息几天,我们再带你回家。”

    “谢谢你们。”妇人红着眼说道。

    一个接着一个地醒来,到了第五天夜里,只剩下一个老翁还昏迷不醒。

    “此人的病根很深,最快也要明天才能醒来。”冷清雪对于蓝说道。

    “但愿吧。”

    夜里。

    “水,水”持续不断的呻吟。

    正在打坐的于蓝和冷清雪都纷纷被惊醒。

    “他醒了。”冷清雪说道。

    “嗯,你给水他喝。”于蓝走过去,捉起老翁的手把脉并对冷清雪说道。

    很快,冷清雪便拿来了一碗水。

    第六天,后院。

    “终于都治好了,你可以下山了。”冷清雪对于蓝说道,先是丝丝的兴奋,最后却是难免的阵阵哀伤和依依不舍。

    “我们还会见面的。”于蓝不是傻瓜,而且还十分聪明,有些事情虽然不说,但心里却是非常明白。

    “嗯。”冷清雪实在是不知该如何说。早在山下,冷清雪就知道于蓝的很多事情,包括他的妻子,还有孩子。她还知道,于蓝还有很多的事情必须去做,所以她不会挽留他。

    “我去和老师道别。”

    “不用了,你下山吧。”于蓝刚想往山洞你走起,只听得山洞内传出冷老的声音。

    “老师,弟子就此下山了,请你老人家保重。”于蓝跪在山洞前,磕了三个响头。

    “我送你。”冷清雪说道。

    “好。”

    进谷洞前。

    “就送到这里吧,那些病人就要麻烦你送下山了。”于蓝看着冷清雪说道。

    “嗯。”

    “保重。记住,我们还会再见了,到时候不要忘了我哦。”于蓝上前将冷清雪抱入怀中,在其耳边轻轻说道。

    一个纯洁的拥抱,双方都知道没有别的含义。

    “我会记住你的。”

    于蓝再也没有回头,便往山下去,往军营去。

    冷清雪在原地站着,看着于蓝离开的方向,久久没有离开。

    在于蓝离开后,后院中,只听得冷清雪低头坐着传出细细的泣声。

    “傻孩子。”山洞内传出冷老的淡淡叹息。

    这些都是后话,不提。说回于蓝下山后,就直奔军营。

    (9)

    “将军回来了”当于蓝刚进入军营,便传出喊声。

    不一会,身穿戎装的各部将领皆出来迎接于蓝。

    “军务打理得如何,班师回朝的准备都完成没有?”

    “都已经妥当,就等将军号令。”金桐上前说道。

    “全军听令,拔营班师。”于蓝大喊一声。

    于蓝并不知道其他几路大军已分别回京了,于蓝是最后一路。

    经过一个月,于蓝等人已经回到距离京师不足十里了。

    此时正值正午,但此时还是晚春,阳光不是十分磨人。于蓝相隔数里便看到了孙雅芳及数人在此迎接了,没有昔日文武百官相迎景象之盛,但于蓝从来都在乎。而其他将士却不如此想,甚至有人说道:

    “上次平定西戎,皇上亲率百官相迎,此次我们不仅平定南方,还治好了瘟疫,居然只派几个人来迎接?”

    有怨气的何止数人。

    “诸位,不可妄言,身为军人,理应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不必争这些虚荣。”于蓝回头对众人说道。

    “将军教训的是。”

    很快,于蓝等人便来到了相迎处。

    “下官是内务总管何力士,代表皇上在此迎接于将军。”一人上前说道。

    “劳烦了。”于蓝下马,对此人说道。

    “夫君。”孙雅芳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来到于蓝前说道。

    孙雅芳身后还跟着一个丫鬟,也抱着一个婴儿。

    “这是?”于蓝心思全在孙雅芳身上,对何力士拱手后便走向他日思夜想那个人儿,上前将她拥入怀着,然后指着丫鬟手中婴儿,问道。

    “老爷,夫人生的是双胞胎,一儿一女。”丫鬟此时说道。

    “辛苦你了。”于蓝轻吻孙雅芳前额,并说道。

    “我不辛苦,夫君为国操劳,才是真正的辛苦。”

    “于将军,皇上说了,知道你等辛苦,将士们回营后自有人犒劳,而于将军你可以先回府,明日在上朝。”

    “我知道了,劳烦公公。”

    不知不觉只见,于蓝现在对朝中官吏已经很少用谦辞,何力士也没有不悦。他虽是皇帝李元亲近之人,但和有盖世之功的卫国将军于蓝相比,谁都知道孰轻孰重,说完便带人进城。

    “金桐,你带将士们回营吧。”于蓝吩咐道。

    “是。”军营在城外,金桐便带着众人往军营去。

    “我们也回去吧。”于蓝扶着孙雅芳走。

    (10)

    夕阳刚陨,地上余热未消。

    于蓝府中,于蓝房内。

    于蓝看着两个婴儿在床上,呱呱作响,有些失神。想不到,自己进京不过两年,不仅已为人夫,还为人父了。

    “委屈你了。”于蓝抱紧孙雅芳,亲吻其额,并说道。

    “只要你在,一切都不委屈。”听到于蓝的话,孙雅芳马上双眼通红,眼泪像决堤的洪水。

    “别哭了,要不要听听我这一年经历?”于蓝为孙雅芳抹去眼角的泪水并说道。

    “嗯。不过你先给两个孩子起个名字。”

    “哈哈,我倒是忘了。我想想。”

    “谁是老大?”于蓝又问道。

    “儿子。”

    “好,有了。儿子叫做于鹏,女儿叫于凤,怎样?”

    名字看似随意,其实于蓝已经想了有些时日。

    “嗯,很好。”孙雅芳看着一对儿女笑道。

    接着于蓝和孙雅芳说了许多关于他这一年的事,平定东升国之乱、解除尹州大旱、救治患瘟疫的军民等等,大事可谓是无一遗漏。虽然于蓝说得很轻松,但孙雅芳也明白,于蓝过得不容易。

    “芳儿,你说说你这一年是怎样过的。”

    “嗯。”如何孙雅芳便开始说,从于蓝离开后,一直到今天。

    “你走后不久,我知道自己怀孕了,我便告诉了外公和爹娘。我拜托外公帮我送家书给你,告诉你我怀孕的事。之后,大约是我怀孕了六七个月,肚子见大,外公和爹娘知道我行动不便且府中下人不多,便派人接我过去,以便安胎及生产。孩子出生后不久,我便打算回府,但外公和爹娘都不给,等到满月了我才回府。一个月前便听说你们要班师,到了前天才有人说你们会今天到京师,所以我才会带着孩子去迎接你。期间倒是没什么事要我操心,就是担心你。”说道最后,孙雅芳将头埋在于蓝胸前,双手紧抱于蓝。

    于蓝也没有多说什么,一只手同样是紧抱孙雅芳,另一只手轻轻抚摸她的长发。有时候,无言便是最好的回答。

    于蓝一只手紧抱变成了抚摸,由上及下,而另一只手抬起孙雅芳的头,两人都紧闭双眼,于蓝正准备吻下,不巧一名丫鬟闯入房间。于蓝现在才知道他们的房门并未上闩。

    “有什么事?”两人都一惊,于蓝问道。

    “有一位公公到府上来,说是有急事,要见老爷您。”丫鬟低着头,好像知道自己做错事一样,依然说道。

    于蓝心想,应该是皇上有事要吩咐自己。

    “好,我知道了,你先出,我马上就来。”

    “我去去便回,等我。”丫鬟退出并关上房门后,于蓝看着脸上有些红晕的孙雅芳说道。

    “你先忙。”

    于府大厅。

    “何公公。”于蓝来到大厅,发现来者正是今日中午于城外一里处迎接自己一众的内务总管何力士,恭手说道。

    “于将军,深夜打扰,请恕罪。”下人自然是已经安排何力士坐下并上茶了,见于蓝来,何力士马上站起同样是恭手说道。

    “不知何公公,此来所为何事??”

    “想必将军应该知道,是皇上”何力士看看厅内四周,还有两个下人,便停下。

    “你们都下去休息吧!”于蓝自然看得出原因,对下人说道。

    “是,老爷。”

    “皇上有旨。”何力士见下人都已退去,走到于蓝前并说道。

    “不用下跪。”于蓝听到便准备跪下,何力士忙说道。

    “公公请说。”

    “皇上口谕,令于蓝于将军马上进宫面圣。”

    “微臣,接旨!公公,待我换过官府,马上跟你进宫。”

    “无需,皇上还说,便服即可。”

    “那我进去吩咐一下,再前往。”

    “好。”

    于蓝回到房间。

    “芳儿,你先睡,皇上派人来召我进宫。”

    “那你去吧,早去早回。”

    “嗯。”于蓝走到孙雅芳跟前,亲吻其额,便转身离去。

    于蓝回到大厅后,便跟着何力士离开了于府,往皇宫方向去。府外早已有车马等候。

    (11)

    戌时刚过。

    皇宫,御书房前。

    “皇上有旨,只见于将军你一人,请你自己进去吧!”何力士对于蓝说道。

    “劳烦,公公。”

    说完,于蓝推门而进。

    于蓝还上门,并往里走,只见皇上李元一身便装,正端坐着批阅奏折。

    “参见吾皇,愿吾皇”于蓝自然要行礼。

    “免礼,此处只有你我君臣二人,无需多礼。”李元见到于蓝打算跪下,便说道。

    “谢皇上。”于蓝便站着说道。

    “于爱卿,你可知朕为何入夜召你来此?”李元放下手中的奏折说道。

    “微臣愚钝,不知圣意。”

    “这可不像你。于爱卿平定西戎,驱逐东升国,治理尹州大旱,消除瘟疫,名声早已传扬四海。有此奇功,岂是愚钝之人。”

    “不敢,此皆是托圣上之洪福,军民之广助。”

    “爱卿大可不必如此,此等奉承之语已经听腻了。朕并非昏君,不惧逆耳忠言,只希望听实话、真话、真心话”

    “微臣,诚惶诚恐。”于蓝自然是不想说这些违心之话,只是一进官场便有许多身不由己。

    “朕召你来,是想听听你的意见。此乃你的奏折。”李元走进于蓝,并把一本奏折交于于蓝。

    于蓝自然认得这是自己所写的。

    “奏折中,句句皆实,字字非虚,不知圣意?”

    “朕知道此非虚,但你可知有许多大臣皆因此事弹劾于你。”

    “皇上圣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于蓝也知道,想要上书予李元,必须经过几道审核,奏折内容必定早已泄露。而此奏折未被拦下,就说明知情者不惧此。当然,这是军事奏报,想必也无人敢拦下。

    “于爱卿有万夫不当之勇,自然不惧区区数十位大臣,可朕怕。”

    “臣有一言,不知可说否?”

    “此处只有你我君臣二人,尽管说来,皆恕你无罪。”

    “那臣就说了。万民之愿,百官之请,天子宜受。利于天下者,非利君臣,明君从民。官民不一,明君宜审。天下之愿不同,百官之请不一,明君自断。”

    “爱卿之意,若朕不能明断,是为昏君也?”

    “非也。明君虑民,昏君顾己。皇上不过是顾及百官,不决臣下耳。”

    “有何异乎?”

    “自古君王非明即昏之别,亦有中者,谓之中庸。”

    “朕在爱卿眼里,不过中庸之君?”

    “请皇上恕罪。”

    “朕有言在先,爱卿何罪之有?”

    “微臣还有言?”

    “但说无妨。”

    “君王非生而决乎明与昏,明与昏皆为终耳。皇上虽未及上古明君之典范,但未必不可成之也。明与昏,不过一念。”

    “爱卿知君王之道?”李元倒有些好奇,追问道。

    “不知,但臣曾读圣人之言,知圣人之君王之道。”

    “可告予朕知?”

    “圣人之君王之道,有三者。顺从民意,于臣交心,变革自决。”

    “何解?”

    “圣人所说的明君,有三个共同点。所做之事要符合百姓的意愿,君臣需要同心为民,遵循自然的规律和百姓的意愿变法革新,遇到众人不解或持续争辩之事要有自己的看法。”

    “听卿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完于蓝的话,李元久久静默沉思,最后说道。

    “不敢。”

    “但此奏折之事,该如果决断?”

    “圣上可有自决?”

    “容朕细想。”听到于蓝推脱之辞,李元欲要斥责,但细想后又道。

    “现百官势强,朕之力薄,欲成明君,此不宜相拼。”

    “皇上,可知臣乃丞相之孙女婿?”

    “朕只知爱卿乃忠义识理之人。”

    “谢皇上信任。”

    “爱卿乃朕唯一信任之人,不知爱卿信朕否?”

    “君臣交心,德也,义也。德义之事,臣之为也。”

    “甚好。朕欲变法改革,但此时机未熟。现须委屈爱卿,待他日朕功成之日,必加功于爱卿。”

    “能为百姓造一明君,臣万死不辞。”

    “爱卿还不能死,朕要你到边陲戍边十年,你可愿否?”

    “死尚不惧,岂畏如此。但愿他日归来之时,刑法无分上下,达官显贵亦如百姓,老幼得所,男女同待,死者无怨,罪者无逃。”最后一个于蓝显然是暗指杀害自己父母的仇人。

    “好,爱卿之愿,朕之所往也。”

    李元接着还和于蓝谈了许多变法改革之细节,最后还决定明日早朝,要于蓝主动请罪,李元则会下旨于蓝戍边赎罪。此话不必多说。

    (本章完)

第8章 于蓝喜得龙凤胎,李元立志大改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