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7章 儒家亚圣孟子生平(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孟子以历史循环理论为依据,坚信每五百年必有一位圣王兴起,辅佐圣王的杰出人物也会应运而生。自周朝以来,已过去七百多年,从时间和形势来看,正是出现圣王与贤人的时候。他认为,若上天有意平定天下,那么当今之世,除了自己,还有谁能承担起这一重任?这番豪言壮语,充分展现了孟子的自信与担当,以及他对实现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在齐国的愿望落空,孟子却并未因此气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当时,齐楚曾订立合纵之约,共同对抗秦国。然而,秦国派张仪以割让土地为诱饵,欺骗楚怀王与齐国绝交。楚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才发觉被秦国欺骗。公元前312年,楚国大怒,发兵与秦国交战,却两次大败于秦。就在秦楚即将交战的关键时刻,孟子从齐国前往宋国,在石丘遇到了宋牼。据《告子下》记载,宋牼得知秦楚即将开战,准备前往两国,劝说秦、楚罢兵。孟子得知后,询问宋牼准备以何种宗旨劝说秦、楚。宋牼回答:“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听闻,当即表示反对,他一贯主张讲“仁义”,而非“利”。孟子向宋牼分析道:“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若以利益劝说秦、楚两国君主,即便暂时使战争停止,也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崇尚利益,人们抛弃仁义。长此以往,国家必然走向灭亡。相反,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摒弃利益,以仁义相待,国家则必定能够成就王业。因此,孟子强调“何必曰利”,并直言宋牼的主张不可行。

    nbsp孟子再次游历宋国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滕文公》下记载,孟子的弟子万章曾询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面对弟子的疑问,孟子以汤、武为例,阐述道,商汤和周武王推行王政,他们的征伐并非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而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诛杀残暴的君主,因此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从而“无敌于天下”。孟子坚信,只要宋国真正推行王政,关爱百姓,施行仁政,四海之内的百姓都会敬仰宋国,希望宋国君主成为自己的国君,即便齐、楚两国强大,宋国也无需畏惧。

    nbsp不久后,孟子离开宋国,前往鲁国。此时,鲁平公正打算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从政。鲁平公原本计划亲自拜访孟子,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然而,鲁平公所宠爱的小臣臧仓却在鲁平公面前说了孟子的坏话,致使鲁平公改变了主意。乐正子得知此事后,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孟子。孟子听闻,不禁感慨道:“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在孟子看来,自己与鲁平公未能相见,并非因为臧仓的诋毁,而是命运的安排,言语中虽有遗憾,却也透着一份豁达与坦然。

    nbsp此时的孟子,已年逾六旬,经历了多年的周游列国,历经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他终于决定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四处游历。回顾孟子的一生,与孔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活动,在教育领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弟子,传播自己的学说与思想。中年之后,孟子怀着满腔的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多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nbsp,所到之处,也受到各国当权人物的款待。孟子秉持着自己的信念,无论到哪一国,都毫不畏惧地批评国君的不当行为,有时甚至让国君感到尴尬,“顾左右而言他”,但遗憾的是,他的政治主张始终未能被各国君主真正接受和推行。

    nbsp回到故乡的孟子,将精力投入到教育和着述之中。他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在邹国,孟子与万章等弟子一起,精心整理《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深入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他们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将孟子的言论、思想以及与弟子们的问答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最终写成了《孟子》一书。这部着作不仅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喜欢。

第287章 儒家亚圣孟子生平(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