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2章 赵高生世之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段王朝兴衰的故事都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舞台剧,主角与配角的身份转换往往在历史的迷雾中悄然发生,令人唏嘘不已。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命运的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秦始皇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国,建立起千秋伟业,然而仅仅二世,庞大的帝国便轰然崩塌。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演义中,本应继承大统、执掌乾坤的秦二世胡亥,却在历史的舞台上沦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黯淡无光。

    nbsp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本毫不起眼的宦官赵高,却在秦朝中央政治生活的舞台上异军突起,成为了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权力大戏。赵高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诸多谜团和争议。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深入探寻赵高身世与身份背后那些令人困惑的争议。

    nbsp关于赵高的身世,由于史料的匮乏,犹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了后世学者无尽的猜测与争论。《史记·蒙恬列传》中仅寥寥数语记载:“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正是这简短的记载,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揭开赵高身世的真相。

    nbsp现在大家所知的,便是赵高的父亲不知姓名,是一个文法官吏(刀笔吏)。母亲不知姓名,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宫劳动生活。有兄弟数人,大多数都不知道姓名,但是有一个叫赵成。赵成后来做了秦朝的郎中令。

    nbsp第一种说法是秦宗室远亲说。这种观点主要结合了《史记·秦本纪》中关于秦国君主姓氏的记载。众所周知,秦国君主为“赵氏”,这是因为秦王的祖籍在赵地。例如,秦始皇嬴政,虽然姓嬴,但氏为赵氏,名政,甚至秦始皇亲自签字时也会签为“赵政”。基于此,部分学者认为赵高的“赵氏”与秦国宗室的“赵氏”同出一脉,进而推断赵高是秦国宗室的远亲。学者曹道衡就坚定地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赵高与秦王室同族,在血脉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一说法也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批评者辛德勇指出,这种说法没有充分考虑到秦宗室的氏有可能改为“秦”的情况,而且从赵高的生平经历来看,许多细节与秦宗室远亲的身份并不相符,存在诸多难以解释的矛盾之处。

    nbsp第二种说法是赵宗室远亲说。此说认为,“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因此赵高的父系很可能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清代学者赵翼曾称:“《史记索隐》谓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赵翼的意思是,《史记索隐》记载赵高属于赵国宗室,为了报赵国被秦国所灭之仇,不惜自宫进入秦宫,最终成功颠覆了秦朝。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赵翼所引用的这段话在传世的《史记索隐》中并无所见,反而与现存的史料相互矛盾,显然属于误引。因此,这种赵高复仇之论也因为缺乏可靠的历史根据而难以令人信服。不过,当代学者如李开元却从另一个角度支持赵宗室远亲说,他认为赵高的祖先可能是在秦国做人质的赵国王族,其处境类似于秦公子异人。但同样,这种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批评,认为其证据不够充分,并且在论证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

    nbsp第三种说法是非宗室说。这一观点对秦宗室、赵宗室的说法都持否定态度。该观点认为,即使赵高之“赵”出自造父一支(虽然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赵高家族也早已与秦的宗室失去了联系,而赵宗室说就更缺乏可信度了。学者辛德勇是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他进一步结合“隐宫”一词,大胆推测赵高出身于官奴一类的家庭。然而,“隐宫”一词的含义究竟该如何理解,至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而这一争议又紧密地关联到了关于赵高阉人身份的考证,使得赵高身世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nbsp说到赵高的阉人身份,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是“宦人”,有“宦籍”,按照一般的理解,这似乎表明赵高属于阉人。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蒙恬列传》中均出现了“隐宫”一词,《史记》的“三家注”都将其理解为与宫刑有关,其中《史记索隐》所引刘伯庄(《索隐》简称“刘氏”)语更明确说明此系“被宫”。但即便有这些记载,关于赵高是如何成为阉人的,甚至他究竟是否真的具有阉人身份,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

    nbsp首先是自宫说。这种说法认为赵高是为了复仇而主动自宫,从而成为阉人进入秦宫的,主要来源于赵翼的《陔余丛考》。然而,这一说法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佐证,仅仅是基于一种推测,难以让人完全信服,更多地像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其次是天阉说。这种观点将《史记·蒙恬列传》中的“隐宫”二字解读为赵高本就有残疾,属于天生的阉人,即“天阉”。宋人胡寅、清人乔松年都持有这种看法。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赵高有女婿阎乐,这就意味着赵高应该有女儿,显然不符合“天阉”的特征。胡寅等人的观点,很可能源于《资治通鉴》中的“生而隐宫”之语,然而这句话与《史记》原文的“生隐宫”存在出入,并不准确,因此天阉说也难以成立。

    nbsp还有非阉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对赵高有女儿这一点提出了质疑。清末学者沈家本就曾因为赵高有女儿而怀疑他并非阉宦,并且对《史记索隐》所引刘伯庄语进行了批驳。不过,沈家本仍然认为“而隐宫之为宦者,与赵高情事相合”,觉得《史记正义》关于“隐宫”等的解释不能轻易否定。学者马非百也将赵高有女作为论据来支持非阉说。但实际上,受宫刑者未必就没有子女,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仅以此作为立论依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nbsp再者,关于“隐宫”的理解也是非阉说的重要依据。马非百根据《睡虎地秦简》提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其实是“隐官”的误写;而隐官

第292章 赵高生世之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