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历史上对赵高的评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度深入分析,便能发现诸多值得推敲之处。众所周知,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王朝的帝王,其一生波澜壮阔,同时也危机四伏。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遭遇过多次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燕国太子丹精心策划的荆轲刺秦,图穷匕见的惊险场景曾令咸阳宫为之震颤;还有力士在博浪沙奋力掷出的大铁椎,虽未击中秦始皇的车架,却也让这位帝王心有余悸。这些生死攸关的刺杀经历,让秦始皇在用人方面变得极为谨慎多疑,对身边人的审查与防范达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
nbsp试想,若赵高果真是身负国仇家恨的敌国之人,且具备骑术精湛、武艺高强等特质,秦始皇怎会轻易将其留在身边,委以书写诏书、参与政务等重要职责?要知道,秦始皇身边的近臣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才能,更需经过层层严苛的背景审查与忠诚度考验。赵高能够长期侍奉在秦始皇左右,甚至成为秦始皇信任的近臣,负责传达诏令等核心工作,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他的身份背景必定有着让秦始皇安心的理由。由此推断,赵高极有可能是根正苗红的老秦人,即便他是罪臣之后,其家族所犯之罪也与政治反叛等严重威胁皇权的因素无关。
nbsp进一步推测,赵高母亲因罪获刑,或许只是由于一时疏忽或失误,酿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比如在管理国家钱粮物资时出现重大差错,或是在商业交易中违反了秦代严苛的经济法规。这种非政治性的罪名,相较于谋逆大罪,对家族后人的影响相对有限,也更符合秦始皇将赵高留在身边的逻辑。毕竟,在秦代“以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刑罚的执行有着严格的标准和区分,并非“一人获罪,满门皆诛”。
nbsp基于以上种种分析,不难发现,将赵高过度美化成忍辱负重、一心复国的英雄人物,实则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与主观臆断。历史评价需要建立在客观的史料考证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上,而不能仅凭主观情感与未经证实的推测。赵高在秦末政治舞台上的所作所为,诸如篡改遗诏、诛杀扶苏、扶持胡亥、指鹿为马、祸乱朝纲等行径,无论其动机如何,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与灾难,严重破坏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进程。从这一角度来看,赵高的历史定位更倾向于一个搅乱政局的权臣,而非值得赞颂的英雄人物。nbsp唯有以客观、全面、辩证的视角审视历史人物,才能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nbsp在历史的叙事长卷中,赵高始终被镌刻在负面人物的篇章里,其形象因一系列祸国殃民的行径而备受后世诟病。从宫廷政变的阴谋家到滥杀无辜的刽子手,赵高的所作所为不仅撕裂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千层恶浪,招致历代文人政客的口诛笔伐,成为“乱臣贼子”的典型符号。
nbsp赵高搅动的宫廷风云,堪称秦王朝崩塌的催化剂。他主导的沙丘之变,篡改秦始皇遗诏,矫旨赐死公子扶苏,扶持昏庸的胡亥登基,这场改变帝国命运的政治阴谋,彻底撕开了秦朝权力的遮羞布。此后,他又导演“指鹿为马”的闹剧,通过颠倒黑白的手段清除异己,将朝堂变成了个人专权的舞台;设计诛杀丞相李斯,铲除最后一位能制衡他的重臣;逼杀秦二世胡亥,试图自立为帝,却因群臣反对而作罢。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秦朝内部掀起惊涛骇浪,使得原本就因严苛律法、繁重徭役而摇摇欲坠的帝国,陷入更加剧烈的动荡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赵高的谗言与杀戮,更成为摧毁秦朝栋梁的致命利刃。他利用胡亥的昏聩,不断进献谗言,将蒙恬、蒙毅等能征善战的武将逼上绝路,使秦朝失去了抵御外敌的军事支柱;又借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屠戮朝中正直的文臣,导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这种无差别攻击式的清洗,让秦朝损失了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使得整个官僚体系陷入瘫痪。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部纷纷响应时,秦朝竟无可用之将、可谋之臣,只能眼睁睁看着起义军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nbsp历代对赵高的负面评价,犹如潮水般汹涌,汇聚成一部跨越千年的批判史。秦朝丞相李斯作为权力漩涡的亲历者,对赵高的野心与阴谋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他曾直言:“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玘为韩安相也。”将赵高比作春秋时期篡权乱政的子罕、田常,直指他妄图效仿权臣谋逆,威胁皇权。这种对赵高“乱臣贼子”本质的揭露,不仅是李斯的肺腑之言,更是对后世的警示。
nbsp汉昭帝时期的贤良文学从历史教训的角度出发,批判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认为正是他德不配位却窃据高位,才导致秦国覆灭、宗族遭殃,将秦朝的灭亡直接归咎于赵高的乱政。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则将赵高与历史上的伊戾、费忌、江充等奸佞相提并论,指出这些人无一不是为了满足私欲,在宫廷内部兴风作浪,通过残害骨肉、构陷忠良来达到专权的目的,深刻揭示了赵高行为的本质是贪婪与野心作祟。
nbsp孔融将赵高与夙沙卫、伊戾、英布等历史恶人相提并论,着重强调被刑之人因心怀怨愤易生恶念,而赵高正是其中危害极大的典型,将其视为祸乱天下的罪魁。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檄文中痛斥赵高“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指出他在秦朝末年独揽大权、肆意妄为,使得群臣迫于淫威不敢直言,最终导致秦朝在“望夷之败”中走向灭亡,祖宗基业毁于一旦,留下千古骂名。
nbsp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将赵高杀害秦二世与董卓鸩杀汉弘农王的恶行相提并论,认为这等行径人神共愤,即便相隔不同朝代,也同样令人义愤填膺。柳宗元则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总结教训,指出胡亥因重用赵高、诛杀李斯而亡国,深刻揭示了用人不当对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元稹更是对赵高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称其为“诈宦之戮人”,认为他用残忍手段蛊惑胡亥,使其沉迷享乐、不问朝政,最终将天下拱手相让,而赵高本人则借此权倾朝野。
nbsp唐昭宗将赵高与东汉末年的阎乐、张让、段珪等祸国宦官并列,指出宦官干政自秦汉起便是王朝的毒瘤,赵高灭嬴氏宗族、东汉宦官倾覆刘汉江山,皆为历史明证。苏轼更是直言“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将秦朝灭亡的根源直指秦始皇对赵高的重用,将宦官之祸比作“毒药猛兽”,认为其对王朝的伤害是毁灭性的。梁启超在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奸佞之臣时,将赵高列为首恶,与汉代十常侍、唐代卢杞、李林甫,宋代蔡京、秦桧,明代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着的人物相提并论,痛斥他们谄媚君主、窃弄国柄、荼毒百姓,是历史的罪人。
nbsp这些跨越千年的批判,如同警钟长鸣,不断提醒着后人权力的腐化与野心的危害。赵高的故事不仅是个人道德沦丧的写照,更是一面映照王朝兴衰的镜子,让后世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若纵容奸佞当道、忠良蒙冤,必将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nbsp事实上,赵高不过就是一个权欲倾心的得志小人而已!其才可乱天下而非治世能臣。他杀了胡亥后,哪怕大权在握,淫威十足,但他想自立为王却得不到满朝大臣的认可,最终还得改立子婴为秦帝。这说明他的血统已经被排除在了秦王室之外了。中国的草头王,还是从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始的。此后,权力之争,才达到了看谁的拳头硬谁就是王的程度。
喜欢。
第296章 历史上对赵高的评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