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杂烩文心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让:成全与自我救赎的智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舞台上,适当的退让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既编织着成全他人的佳话,也书写着自我解脱的篇章。

    一、将相和:朝堂风云中的大度退让

    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外交场合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和利益,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的老将,战功赫赫,他对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功就位居自己之上深感不满,于是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门客们都很不解,蔺相如解释道:“我并非惧怕廉颇将军,只是如今赵国之所以未被他国轻易侵犯,正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若我与他争斗,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赵国便会陷入危险。”廉颇听闻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深感惭愧,于是负荆请罪。蔺相如的退让,成全了廉颇的改过之心,使廉颇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同时也避免了赵国朝堂内部的分裂与争斗,让自己避免了与廉颇的正面冲突,得以继续为赵国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二、六尺巷:邻里之间的礼让佳话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的家人修书一封送至京城,希望他能出面解决。张英看罢来信,挥笔写下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叶府见状,也

退让:成全与自我救赎的智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