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4章 时光馈赠:旧宅里的财富密码与时代注脚[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2012年12月14日,京城的寒风裹着细雪掠过窗棂,沈知意坐在星宁集团总部的量子会议舱内,望着手机里泛黄的房产证照片。那套位于老城区的300平住宅,是她20年前用创业初期的第一桶金购入的,当时不过是为了给漂泊的团队安个落脚处,却没想到在岁月流转中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沈总,中介来电说已有二十多组客户意向出价。”助理的全息投影在舱内闪烁,“周边二手房均价已突破12万/平,按市场估值,这套房至少能卖到3600万。”沈知意转动着手中的量子笔,窗外的智能建筑与记忆中老小区的斑驳砖墙重叠:“挂800万,优先卖给真正有居住需求的普通人。”

    消息一经传出,房产中介的电话被打爆。在星宁集团的量子公示屏上,购房申请如潮水般涌来:有北漂十年想安家的程序员,有带着父母求医的外地家庭,甚至有炒房团试图通过关系抬高价格。沈知意亲自设置筛选规则:“拒绝投资客,优先审核家庭刚需、教育需求和医疗需求的申请者。”

    当第一个幸运购房者——某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接到通知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妻子攒了五年的钱,原本只够付偏远郊区的首付……”他在星动短视频录制开箱视频,镜头扫过略显陈旧但格局方正的客厅,“沈总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条视频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满是“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格局”“希望多一些这样的良心资产”。

    与此同时,沈知意的旧宅引发了公众对城市变迁的热议。星动头条推出专题报道,对比20年前的老照片与如今的繁华街景:曾经的自行车棚变成了量子充电桩,胡同口的小卖部升级为智能便利店,就连楼下的老树都被挂上了AR历史解说牌。某历史博主感慨

第314章 时光馈赠:旧宅里的财富密码与时代注脚[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