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7章 荒漠稻香:科技与农耕文明的世纪对话[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动直播传遍全国。网友们守在屏幕前,看着沙漠里的稻穗随风摇曳,弹幕如潮水般涌来:“袁老和沈总,一个是农耕文明的脊梁,一个是科技时代的先锋!”“原来沙漠真的能长出水稻,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更有海外媒体惊叹:“中国正在用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定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为了将成果推广,星宁集团启动“万倾绿洲计划”。在甘肃、新疆等地,量子隧道管道如同银色的动脉,将淡化海水输送到每一片待开垦的土地;智能温室里,机器人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确保农作物四季生长;袁隆平团队则负责培训当地农民,将先进的种植技术落地生根。

    “沈总,第一批稻米已经送检!”助理的声音从耳机传来。量子实验室里,检测报告显示:“星海稻1号”亩产突破800公斤,且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远超普通大米标准。沈知意立刻拨通袁隆平的电话:“袁老,我们成功了!这不仅是粮食,更是打开沙漠农业的钥匙!”

    消息传出,全球农业界为之震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贺电,称这是“人类对抗荒漠化的里程碑”;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纷纷抛出橄榄枝,希望引进技术改造沙漠。但沈知意婉拒了所有海外合作:“这项技术首先要造福中国的土地和人民。”

    2013年的中秋,沙漠实验基地举办了首场丰收节。袁隆平与当地农民一起收割稻谷,金黄的稻穗装满量子运输车。沈知意举起一把稻穗,对着直播镜头说:“袁老是当代神农,用一生让中国人吃饱饭;而我们要用科技,让全天下人不再为水和粮食发愁。”

    月光洒在沙漠的稻田上,智能灌溉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袁隆平望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感慨道:“小沈,我年轻时有个梦,叫‘禾下乘凉。现在看来,这个梦的边界,远比我想象的更广阔。”沈知意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科技与农业的碰撞中,一个关于土地、生命与希望的新故事,正在沙漠深处徐徐展开。

第337章 荒漠稻香:科技与农耕文明的世纪对话[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