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3章 技术突围的生死时速[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在美国实验室憋了十年,就想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芯片。"林博士握着陈宇的手,眼中闪着光。

    三个月后,"星海"召开全球新品发布会。当陈宇展示出厚度不足1厘米、续航长达72小时的新型收音机时,台下的媒体记者发出阵阵惊叹。更震撼的是,这款产品搭载的国产芯片,性能不仅超越了三洋的同类产品,成本还降低了25%。

    发布会结束后,三洋公司紧急召开高层会议。田中浩二看着手中的竞品分析报告,气得将文件摔在地上:"怎么可能?他们的技术突破怎么会这么快?"他的助理递上一份最新情报:"社长,'星海'不仅掌握了石墨烯技术,还在秘密研发智能收音机系统,很可能要进军物联网领域。"

    与此同时,陈宇收到了多份来自全球的合作邀约。但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他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大字:"标准、专利、生态"。"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出好产品,更要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构筑专利壁垒,打造产业生态。"他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下一个目标,智能穿戴设备市场!"

    然而,就在"星海"准备大踏步前进时,国际形势突然风云突变。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电子产品加征25%的关税,同时将"星海"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与其进行技术合作。消息传来,公司股价暴跌,供应商纷纷要求提前结算货款。

    面对危机,陈宇没有丝毫慌乱。他连夜召集核心团队,制定了"内循环+全球化"的双线战略:一方面加大国内市场投入,联合国内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另一方面,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在中东、非洲建立生产基地。

    在一次员工动员大会上,陈宇举起那台新型收音机:"十年前,中国制造是廉价的代名词;十年后,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技术就是品质的象征!哪怕前方是惊涛骇浪,我们也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台下掌声雷动,每一个"星海"人都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场关乎民族工业尊严的战役。

第423章 技术突围的生死时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