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开局灭了鞑靼三十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0章 嘉靖新政,大国崛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传得更快。

    暮色初临时,苏州拙政园的假山后。

    年逾六旬的致仕尚书颤抖着将檀木匣埋进竹林深处,匣中藏着二十年来兼并田产的红契。

    扬州盐商总舵内,掌柜们正将密信投入铜盆,跳跃的火舌贪婪地吞噬着"孝敬银"往来记录。

    纸灰随着穿堂风飘上绘有《清明上河图》的屏风。

    次日卯时,金陵秦淮河畔的得月楼刚揭下竹帘,二楼雅间便聚满了交头接耳的士人。

    身着杭缎的富商将茶盏重重一搁:

    "海刚峰那铁面阎王去了江南,怕是要掀翻半壁士绅!"

    邻桌的老学究推了推玳瑁眼镜,压低声音道:

    "听说刘阁老随身带着洪武年间的鱼鳞图册,此番怕是要连宗藩勋贵的田亩都要重新丈量..."

    话音未落,忽听得楼下传来马蹄声,众人纷纷探身张望。

    见查访队的杏黄旗正刺破晨雾,向着江宁织造府方向疾驰而去。

    吴地氤氲着栀子香气,与往日里商贾闭门、坊市冷清的景象迥异。

    苏州阊门外此刻人声鼎沸。

    青石板路上,挑着织机的匠人不再绕开行会的巡丁

    他们将自织的云锦铺在竹席上,高声叫卖着"无税新绢"。

    绸缎庄的掌柜攥着牙行失效的文书,望着街对面支起的临时摊位,额角沁出冷汗。

    那些曾被行会苛税逼得走投无路的散商,如今正大摇大摆地晾晒染缸。

    新裁的绸缎在风中翻涌如浪。

    扬州漕运码头更是另一番光景。

    戴着青铜镣铐的交趾俘虏排成蜿蜒的长队,将漕粮扛上码头,汗水浸透粗麻短褐。

    而运河堤岸的柳荫下,本地百姓架起炭炉。

    刚出炉的炊饼裹着酥脆的葱油,混着吴侬软语的叫卖声飘散开来。

    漕帮头目拍案而起,却见官兵正将"漕运新规"的告示钉在牌坊上。

    往日收取"过闸费"的关卡早已撤去。

    商船往来如梭,船工们的号子声比往日更响亮。

    当《流民复业令》的黄榜张贴在黄河渡口,浑浊的河水倒映着无数惊喜的面容。

    往日蜷缩在破庙里的流民,此刻推着满载山核桃、野蜂蜜的独轮车,沿着新修的官道南下。

    车轮碾过夯土路面的声响,与骡马脖颈的铜铃声交织成曲。

    有人在车辕上挂起自制的酒旗,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太行佳酿",引得过往商旅驻足。

    官道旁的茶馆里,说书人敲着醒木赞叹:

    "列位看官,这哪是难民,分明是行走的商队!"

    ……

    乾清宫。

    朱厚熜的指尖沿着标满朱砂的驰道走向,忽听得玉带扣相撞的脆响。

    工部尚书李东阳捧着描金奏匣疾步而入。

    "陛下请看!"李东阳枯瘦的手指颤抖着展开舆图,交趾俘虏修筑的西南驿道、卫所兵丁修缮的中原驿站,在宣纸上织成细密的金线。

    当泛黄的账册翻开,数字跃入眼帘:

    "交趾囚徒日均筑路三里,卫所轮值修缮驿站六十处..."

    李东阳忽然压低声音,眼中泛起泪光,续道:

    "更妙的是募民工役之法,农闲时节招募青壮,每日一斗白米的工钱,竟让徐州官道的进度比原定快了两月!"

第110章 嘉靖新政,大国崛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