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把他给杀了,然后往南跑去投奔段龛。
nbsp秦国太子苻苌在雍地攻打乔秉,八月的时候,把乔秉给杀了,这下关中地区都被秦国平定了。秦国老大苻健为了奖赏抵抗桓温的功臣,任命雷弱儿为丞相,毛贵为太傅,鱼遵为太尉,淮南王苻生为中军大将军,平昌王苻菁为司空。苻健处理政事特别勤奋,还经常把公卿大臣们召集过来,一起讨论治国之道。之前赵国统治的时候,又残暴又奢侈,苻健上台后,改成宽厚简约、勤俭节约,还尊崇儒学,礼遇士人,所以秦国老百姓都挺高兴的。
nbsp燕国大规模地征调军队,在发布诏令的那天,把这次征兵行动叫做“丙戌举”。
nbsp九月,桓温从讨伐秦国的地方回来,东晋皇帝派侍中、黄门到襄阳去犒劳桓温。
nbsp有人告发燕国黄门侍郎宋斌等人谋划拥戴冉智当老大然后造反,这些人全都被处死了。宋斌是宋烛的儿子。
nbsp秦国太子苻苌在抵抗桓温的时候,被流箭射中,冬天十月的时候,去世了,谥号是献哀。
nbsp燕国老大慕容俊去了龙城。
nbsp桓温打进关中的时候,王擢派人给凉王张祚通风报信,说桓温打仗很厉害,他心里到底咋想的,很难猜透。张祚一听,害怕得不行,又担心王擢背叛自己,就派人去刺杀王擢。结果这事儿泄露了,张祚更害怕了,赶紧大规模征兵,嘴上说着要往东征伐,实际上是想往西跑到敦煌躲起来,后来因为桓温退兵了,这事儿才作罢。不久之后,张祚派秦州刺史牛霸等人带着三千士兵去攻打王擢,把王擢打败了。十一月,王擢带着手下投降了秦国,秦国任命王擢为尚书,任命上将军啖铁为秦州刺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秦王苻健的叔父武都王苻安从东晋那边回来,结果被姚襄给俘虏了,姚襄让他当洛州刺史。十二月,苻安逃回到秦国,苻健任命苻安为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镇守蒲坂。
nbsp这一年,秦国闹大饥荒,一升米的价格居然涨到和一匹布一样了。
nbsp【内核解读】
nbsp公元354年的中国,正处在东晋十六国的大分裂格局中,各方势力的野心与挣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变数的乱世图景。这一年的历史事件,既暴露了权力游戏的残酷本质,也折射出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的碰撞,更暗藏着王朝兴衰的深层逻辑。
nbsp权力膨胀的陷阱:张祚的“速亡式”僭越
nbsp张祚的夺权与覆灭,堪称“权力迷心”的典型案例。前凉自张轨以来,凭借“奉晋正统”的政治立场和谦逊守成的治国策略,在乱世中维持了五十余年的稳定,这正是其凝聚人心、抵御外患的核心根基。而张祚刚掌权便迫不及待地僭称凉王、改元建号,甚至用天子礼乐、滥杀劝谏者,本质上是误把“权力位置”当成了“权力合法性”。
nbsp他忽略了前凉的统治基础并非源于个人权威,而是“尊晋”带来的正统认同和民心归附。尚书马岌、郎中丁琪的劝谏,恰恰点出了关键——偏安一隅的政权,一旦失去道义旗帜,必然陷入离心离德的困境。果不其然,张祚的倒行逆施不仅引发内部不满,还因猜忌王擢而自断臂膀,最终为自己的覆灭埋下伏笔。这警示后世:权力的稳固从来不是靠排场和杀戮维系,而是对人心向背与政治逻辑的敬畏。
nbsp东晋的内耗与集权:殷浩罢官与桓温崛起
nbsp东晋朝廷的“殷浩被贬、桓温掌权”,是门阀政治下权力重新洗牌的必然结果。殷浩作为名士出身的官员,虽有清谈之名,却缺乏实战能力,连年北伐惨败、耗空国力,早已失去朝野信任。桓温借势上疏弹劾,本质上是“以军功资本”挑战“名士政治”的权力博弈。
nbsp但这一事件的影响远超个人荣辱:一方面,它标志着东晋“士族共治”的平衡被打破,权力开始向手握兵权的桓温集中,为后来桓温的专权乃至篡晋野心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东晋朝廷的致命缺陷——门阀士族的权力斗争始终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北伐的失败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内部派系倾轧、用人不当的必然结果。
nbsp殷浩被废后的表现更具讽刺意味:表面“无怨色”却暗书“咄咄怪事”,既体现了名士的虚伪与不甘,也反映了门阀子弟在权力落差下的脆弱。而他与桓温的恩怨纠葛,从“齐名相争”到“空信封绝交”,终究是权力场中无足轻重的插曲——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名士的清谈与骄傲不堪一击。
nbsp北伐的希望与遗憾:桓温入关中的功过
nbsp桓温北伐关中,是这一年最具戏剧性的事件,既展现了东晋收复故土的短暂希望,也暴露了北伐战略的深层缺陷。他亲率四万大军深入秦地,连破上洛、青泥,直抵灞上,三辅百姓“持牛酒迎劳”“老幼相泣”的场景,生动说明“人心思晋”的正统认同从未断绝,这是东晋北伐最宝贵的政治资源。
nbsp但桓温的犹豫最终葬送了良机——驻军灞上而不攻长安,既可能是出于“养寇自重”的政治算计(保留秦国以巩固自身兵权),也可能是忌惮秦军主力与后勤短缺的现实考量。而王猛“扪虱而谈”的一针见血,恰恰点破了桓温的私心:当北伐成为个人争权的工具时,收复故土的大义便会让位于权力博弈。
nbsp最终,桓温因秦军“坚壁清野”而粮尽退兵,十万大军损失过半,不仅错失了收复长安的最佳时机,更让关中百姓对东晋的期待化为泡影。薛珍因“言过其实”被杀,则进一步暴露了桓温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样的领导者,即便拥有军事才能,也难以承担起统一大业的重任。
nbsp苻秦的崛起密码:从逆境求生到治理转型
nbsp前秦在苻健的带领下,展现出与其他割据政权截然不同的成熟与远见。面对桓温北伐的巨大压力,苻健一方面派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率军顽强抵抗,甚至亲率老弱固守长安,展现出“全民抗敌”的决心;另一方面,在击败桓温后,他并未沉溺于胜利,而是迅速转向内政:勤于政事、召集公卿讨论治国之道,一改后赵“残暴奢侈”的弊政,推行“宽厚简约、尊崇儒学”的政策。
nbsp苻雄之死与苻坚的登场,更成为前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苻雄作为苻健的“周公”,虽权倾朝野却谦逊守法,是前秦政权的“定海神针”;而其子苻坚“孝顺有度量、博学好结交”,早早积累了政治声望与人才资源,为后来的“苻坚改革”和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前凉的张祚、东晋的桓温,都在权力面前暴露了人性的缺陷,而苻秦却在逆境中完成了“军事抵抗—政治稳定—治理升级”的闭环,这正是其后来能崛起为北方霸主的核心原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乱世中的个体命运:王猛的选择与慕容垂的困境
nbsp这一年的历史舞台上,小人物的选择同样影响着历史走向。王猛“扪虱见桓温”的从容,展现出乱世隐士的清醒与自信——他一眼看穿桓温的私心,拒绝随其返回江东,最终选择辅佐苻坚,这一选择不仅成就了自己的“王佐之才”,更推动了前秦的兴盛。而慕容垂的遭遇,则折射出慕容燕国的内部矛盾:因才华受父亲宠爱,却遭兄长慕容俊猜忌,连名字都被屡次更改,从“霸”到“缺”再到“垂”,每一次改名都是一次权力的羞辱。慕容垂的隐忍与才华,既为后来燕国的发展保留了力量,也为慕容氏的内斗埋下隐患。
nbsp结语:乱世的逻辑与历史的启示
nbsp永和十年的风云变幻,本质上是“秩序崩塌后重建秩序”的试错过程。张祚的僭越、殷浩的失败,证明了“权力无约束”与“能力不配位”的必然灭亡;桓温的功败垂成,揭示了“个人野心凌驾于国家利益”的致命危害;而苻秦的崛起,则验证了“军事强大+内政清明+人才储备”才是割据政权的生存之道。
nbsp在这个英雄与枭雄并存、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代,每一个势力的兴衰、每一个个体的选择,都在书写着乱世的规则:唯有敬畏人心、坚守道义、务实治理的政权,才能在动荡中站稳脚跟;而那些沉溺于权力、忽视民生、内斗不止的势力,终将被历史淘汰。这不仅是公元354年的启示,更是整个中国历史“分久必合”的底层逻辑。
喜欢。
第604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