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8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荀羡去攻打并杀了他。

    nbsp朝廷下诏派兼司空、散骑常侍车灌等人带着符节到洛阳,去修缮五个皇陵。十二月庚戌日,皇帝和大臣们都穿上细麻布做的丧服,在太极殿哭吊了三天。

    nbsp司州都督谢尚因为生病不能去洛阳,就派丹杨王司马胡之代替他,可司马胡之还没出发就去世了。司马胡之是司马廙的儿子。这一年,仇池公杨国的叔叔杨俊杀了杨国,自己称王,朝廷就封杨俊为仇池公。杨国的儿子杨安逃到了前秦。

    nbsp【内核解读】

    nbsp这段十六国时期的历史片段,就像一幅乱世众生相——有暴君的荒诞、枭雄的挣扎、名将的清醒,也有小政权的飘摇与百姓的无奈。每一个人物的选择和结局,都藏着那个“人命如草芥、权力即真理”的时代底色,用现代视角看,能读出不少值得琢磨的点:

    nbsp苻生:“暴君逻辑”的自我毁灭,暴露专制皇权的致命漏洞

    nbsp苻生的行为简直是“暴君教科书”级别的荒诞:杀人不到一千就觉得“被冤枉”,把老虎狼吃人归为“老天爷帮我杀罪人”,甚至因为太医说他“枣吃多了”就砍人——他的核心问题,是把“皇权”等同于“无边界的任性”,既没有对“统治责任”的认知(百姓因野兽无法种地,他毫无在意),也没有对“民心”的敬畏(把批评当挑衅,把灾难当工具)。

    nbsp这种统治逻辑注定短命:专制皇权的稳定,哪怕在乱世,也需要“至少装样子的民生关怀”或“能镇住局面的能力”,而苻生只剩残暴和自大。后来苻坚能轻易取代他,本质是他自己把前秦的统治基础挖空了——对百姓而言,“不被野兽吃、不被皇帝乱杀”就是最低需求,连这都满足不了,政权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nbsp姚襄:“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乱世里“仁勇”需配“战略脑”

    nbsp姚襄是个很可惜的人物:他勇猛、爱护百姓,战败后还有人“扔老婆孩子追随”,连俘虏都为他哭,说明他抓准了乱世的核心——“民心是最后的依靠”。但他的短板也很致命:不听王亮劝阻,在洛阳坚城下死耗,把“兵强马壮”的优势耗成了“力气耗尽”,最后被桓温打崩。

    nbsp这戳破了乱世的一个真相:“得民心”是加分项,但不是万能项。没有清晰的战略判断(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撤),再得民心也扛不住“硬刚强敌、消耗实力”的失误。杨亮说他“像孙策还更勇猛”,其实也点出了他的宿命——孙策靠勇猛定江东,但也因急躁遇刺;姚襄同样“勇大于谋”,最后只能在平阳、襄陵之间辗转,难成大业。

    nbsp慕容恪:“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乱世里的“清醒派名将”

    nbsp慕容恪是这段历史里少有的“理性标杆”:将领们想急攻广固,他却算得很清楚——“急攻会死人多,士兵没歇过,不能让他们白死”,还搬出“十围五攻”的兵法,用“筑墙挖沟围困+安抚百姓”的方式,既拿下城池,又少流血,还让齐地百姓主动送粮。

    nbsp他的做法放在今天看也很有启发:第一,“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打仗不是为了“快”,是为了“稳”——拿下广固后,他让鞠殷善待王弥、曹嶷的后代,避免“冤冤相报”,本质是用“安抚”代替“镇压”,从根源上稳定统治;第二,“体恤下属”不是空话——他说“想到士兵没歇过,晚上睡不着”,这种共情让士兵感动,反而提升了战斗力。前燕能在北方站稳脚跟,慕容恪这种“能打硬仗、更会治天下”的将领,功不可没。

    nbsp桓温北伐:“权臣的理想与现实”,东晋的“先天不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桓温北伐看起来很提气:收复洛阳、修复皇陵、迁移百姓,还骂王衍“清谈误国”,用“刘景升的大牛”比喻“光占位置不干活的人”,透着一股“务实建功”的劲儿。但细看之下,这场北伐更像“权臣的政治秀”——他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北伐提升威望,巩固自己在东晋的权力,而非真的要“收复中原、统一全国”。

    nbsp这也暴露了东晋的“先天不足”:朝廷由世家大族掌控,皇帝没实权,权臣们只关心“自家利益”,而非“国家长远”。比如收复洛阳后,谢尚生病、司马胡之去世,就没人能接手镇守——不是没人可用,是世家大族不愿派人(怕消耗自家实力);荀羡面对前燕不敢前进,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所以桓温北伐再热闹,最后也只是“收复了一座空城”,东晋偏安的格局,根本没被打破。

    nbsp乱世里的“小人物视角”:民心是秤,也是乱世的“微光”

    nbsp这段历史里,最让人感慨的其实是“百姓的选择”:姚襄战败,百姓扶老携幼追随;慕容恪围城,齐地百姓主动送粮;桓温军中的俘虏,听说姚襄可能死了就向北哭——这些细节说明,哪怕在“人命如草”的乱世,百姓也有自己的“秤”:谁真的爱护他们,谁只把他们当工具,他们心里门儿清。

    nbsp还有鞠殷善待王弥、曹嶷后代的事——鞠彭提醒他“别揪着旧仇不放”,本质是懂得“治理的核心是和解,不是清算”。在那个“以杀止杀”的时代,这种“放下仇恨”的做法,反而让郡里百姓和睦相处,成了乱世里的一点“微光”。

    nbsp最后总结:这段历史的“现代启示”

    nbsp这段十六国的片段,本质是“权力与民心、战略与任性”的较量:苻生因“任性失民心”而亡,姚襄因“有民心无战略”而败,慕容恪因“有战略又恤民”而胜,桓温因“为权力而北伐”难成气候。哪怕放在今天看,也能明白:不管是治理一个国家,还是做一件大事,“敬畏责任”“理性判断”“体恤他人”这三点,永远是绕不开的核心——乱世里如此,太平盛世里,更如此。

    喜欢。

第608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