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隐隐于市,道观值三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4章 青蒿和生姜大黄方的巧合[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避免用火煎煮,以免破坏其药性。

    nbsp比如冷萃取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nbsp徐行立马就想到了赫赫有名的青蒿素(黄花蒿)。

    nbsp作为一味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的药物,就因为名字记载的混用,长期不能与青蒿区分。

    nbsp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怀疑《本草纲目》中关于“青蒿”能治疟疾的记载是不是谬误。

    nbsp后来还是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发现一段记载:

    nbsp“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

    nbsp后来学者才通过比较两者主要分类学特征。

    nbsp认为《本草纲目》所述青蒿即今天的黄花蒿nbspL.),而所述黄花蒿谓今天的青蒿nbspHance)。

    nbsp并提出造成这种纷乱关系的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不当另立黄花蒿。

    nbsp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nbsp屠呦呦教授认为,《头注国译本草纲目》在中药“青蒿”项下,错误注以植物学名nbspHance。

    nbsp而在黄花蒿项下,却注以植物学名A.nbspannuanbspL.,从而造成这种纷乱关系。

    nbsp并建议A.nbspannuanbspL.的植物学名,也用青蒿…nbsp…

    nbsp徐行为啥会想到青蒿素呢?

    nbsp这是因为黄花蒿这玩意儿一高温就会大量损失药性。

    nbsp从其性味上来看。

    nbsp黄花蒿辛苦、凉、寒,从五行上来看,典型的火中木(阳中太阳)嘛!

    nbsp又是火又是木的,而且是单一配伍的情况下。

    nbsp怎么能继续用火来制取?!

    nbsp一瞬间,徐行就仿佛像是打开了任督二脉一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立马便想到了另一味五行为火中木的常用中药材:

    nbsp大黄!

    nbsp大黄,同样也是苦,寒。

    nbsp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nbsp攻积导滞,泻火解毒,逐瘀通经。

    nbsp“攻积导滞,泻火解毒?”

    nbsp会不会大黄和青蒿素一样,也有类似的治疗效果?!

    nbsp为了印证他的猜想。

    nbsp徐行立马掏出手机搜索关联词:

    nbsp“大黄、疟疾。”

    nbsp本来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的。

    nbsp没想到,还真的弹出一个结果!

    nbsp生姜大黄方。

    nbsp大黄(火中木)3克、生姜(木中土)9克。

    nbsp用法:

    nbsp共捣如膏状,在疟疾发作前2nbsp小时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脐布固定。

    nbsp生姜辛,温,入肺、脾、胃经。

    nbsp相对比青蒿素来说,治疗效果肯定是不够的。

    nbsp徐行把它归咎于生姜本身的温性不够契合的缘故。

    nbsp但无论如何。

    nbsp此方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疟疾发作时的疼痛症状。

    nbsp“捣成膏状外敷…nbsp…不用火制、不用水煮…nbsp…这这这这这…nbsp…”

    nbsp徐行的眼睛瞪的老大,被自己的发现震惊到无以复加!

    nbsp(Ps:说实话,我也有些震惊,特喵的关于这些其实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想到还真的有这种巧合。)

    nbsp…nbsp…

    nbsp…nbsp…

    nbsp———————————————

    喜欢。

第234章 青蒿和生姜大黄方的巧合[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