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立刀扬威[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粮食倒是不用担心会短缺,石仲魁现在反而担心进度。
而且因为麦收的原因,自己还不能再从屯田营,调集更多的屯田兵过来。
不过,召集屯田兵的家人倒没问题。
“要是人数翻两倍,多少天能完成全部工程?”
薛蝌算了算,“三千人一个月的工程,9千人的话,应该能缩短到半个月内。”
石仲魁倒是明白薛蝌的顾忌,毕竟屯田兵手里有足够的工具,开荒的经验也算丰富。
换成他们家人的话,两个抵一个,也能接受。
而且,挖沟渠是重体力活,每日即便有一斤半粮食和鱼汤喝,一旦赶工期,必然会有人扛不住。
换成其他官吏,可能不会管这些人的是否病倒,但自己就不行了。
毕竟之后还需要他们去疏通河道,此时善待这三千人,也是为了今后做打算。
“去把薛金平等官吏叫来。”
薛蝌忙点头。
很快薛金平带着运粮草、购买祭祀用的物品的任务,召集了屯田兵家中或者同村的六千壮劳力。
这些人运来粮草后,石仲魁再次召集大小官吏进了自己的大帐。
随后三牲六畜、香烛纸钱等等东西准备好,石仲魁当着九千人的面,在最大的湖边装模作样的搞了次祭祀以安军心。
这举动看起来无用,却实实在在的让9千兵丁安心下来。
等6千民壮听到每天吃一斤粮食,带走一斤的承诺,干活时那叫一个卖命。
而且因为之前挖鱼渠时,石仲魁就没短过3万兵丁和6万兵丁家属的粮食,所以这些人没人怀疑石仲魁的话。
更别说即便石仲魁失信,他们也得老老实实的去干活。
可惜石仲魁只让他们做三天。
然后这三天处于半休状态的屯田兵接着做三天,再次替换成新一批运粮的青壮。
这下谁都明白石仲魁是在体恤大家,而且家里人也没吃亏。
还因为这事,而不用担心会耽误麦子。
也能借此,缓解麦收前,家中粮食的紧张。
加上这几天并没遇到百年前,开挖就遇到解释不通的诡异事情。
士气顿时大涨。
等这批人回家花了两天时间把麦子收割了,再次被召集起来以运量的名义,来到长沟湿地大营。
做两天休息一天轮换了三次后,总算挖到了山里
“大人,此地真有泉眼?”
石仲魁也不管薛金平等三十几个大小官吏,指着一出三米高的崖体道,“命人就地取干柴,堆积于此放火烧。”
古代开凿岩石,最简单和常用的办法就是火烧,然后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泼水降温。
否则想开凿岩石可不是仅仅靠人多,就能做成的。
毕竟地方就那么点大,能拿着工具凿岩石的人,可能就几十个。
想快都快不起来。
火烧、水泼可以凿石的道理,对屯田营的官吏来说司空见惯,所以做起来很快。
甚至火烧的时候,有经验的小吏已经命人用工具就地取材,打造泵车。
这玩意就是就是大号的注射器。
五六人同时推拉杆时,水柱能飞二十米。
十几道水柱喷洒下,已经被烤的微红的岩体,很快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
随后‘砰的一声,大块、大块的岩石落下后,露出了一个一米长、半米宽的裂缝。
众人正以为没效果时,裂缝里忽然发出一阵呜咽声。
吓的一些胆小的人,以为这是开了鬼门,顿时人心惶惶起来。
石仲魁翻了个白眼。
此处不过是自己让山神,堵住了原来的三处自涌泉,然后把地下河的水流合起来,从此处喷出。
一下子就让工程缩短了1公里。
而且,还不用进入长沟湿地内。
免得有人起了心思,顺着之前三口泉眼,一路往里寻找,发现其他11个自喷泉眼,坏了自己的好事。
“肃静。”
石仲魁暴喝一声,“本官乃当朝状元,更是六元魁首,本官还站于此地,尔等还有何可惧?”
众兵丁本来就被他这句震耳欲聋的‘肃静,震的耳朵都有点嗡嗡响。
又听他说自己是当朝状元,屯田兵们顿时想起,这可是下凡的文曲星啊。
再说之前开工十几天,都没遇到诡异之事,甚至连野兽、蛇虫鼠蚁都基本上没看到。
大家心里不免想着,精怪、鬼魅大概也不敢出现在状元公面前。
石仲魁见兵丁们安稳不少,这才放心下来。
不过,他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随手抽出薛金平手里的长刀。
运气灵气在刀身上画上破邪符、金刚符和破甲符。
一跳2米高,在几千人注视下,灵气注入到长刀刀身。
猛的甩手,把长刀甩向了二十米外的岩石裂缝上方。
“锵”的一声震响。
长刀入切豆腐一样,径直没入岩石里。
看的众兵丁,官吏们目瞪口呆。
石仲魁落地后,再次运气神行之术,轻易跳上一台水车。
“本官今日立扬刀于此,定然能镇住任何邪祟、精怪。尔等若是不信,且看本官于此地立下中军大帐住上三日。”
话音一落,地下暗河冲上来的水流,正好喷了出来。
几千人看到水,瞬间有人腿一软。
跪在地上对着石仲魁大喊着,“这真是文曲星下凡,大人威武,大人威武。”
有了这话,几千人不由也信了,一同跪在地上对着石仲魁跪拜起来。
一时间无数愿力汇集到石仲魁身上。
而且随着水流喷出,农场空间里的功德栏,也开始+5、+5的不停上涨。
石仲魁顿时大喜。
不过他并没吸收香火愿力,而是借着官袍宽松,手伸进袖子里,从空间中拿出紫金红葫芦,把这些香火愿力全吸收了进去。
看的隐身的日游神,城隍阴兵和山神、土地眼热不已。
从此这片山崖被当地人称呼为‘六元泉。
每年到了乡试、会试时,还有众多士子到此观摩、游玩。
慢慢的,不仅有士绅出资在此建了观景和休息的石亭,周围的岩石上还慢慢留下了历代文人士子们的诗词墨宝。
139 立刀扬威[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