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儒家亚圣孟子生平(一)[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质与行为背后的缘由。孟子在齐国大力宣扬“仁政无敌”的政治主张,他向齐威王及齐国的贵族、士人阐述,统治者若能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推行惠民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国家无需依靠武力征伐,便能在诸侯间树立威望,实现长治久安。但在那个崇尚权谋与武力扩张的时代,孟子的主张与齐国当时积极向外拓展、追求霸业的政治理念存在较大分歧。尽管孟子才华出众、见解深刻,却始终难以得到齐威王的重用。齐威王曾以“兼金一百”镒相赠,试图挽留孟子,然而孟子深知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在此实现,毅然拒绝了馈赠,满怀遗憾地离开了齐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齐威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宋国局势出现新的变化。此时,孟子辗转来到宋国。在宋国期间,滕文公尚为世子,他在前往楚国途中路过宋国,有幸见到了孟子。孟子与滕文公一番交谈,开篇便“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向滕文公宣扬人性本善的理念,并以尧舜两位上古贤君为典范,阐述治国理政的道理。在孟子看来,人性中天然蕴含着善良的种子,统治者若能顺应人性,以善政引导百姓,便能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滕文公从楚国返回时,再次在宋国与孟子相见。孟子察觉到滕文公对自己言论的疑惑,诚恳地说道:“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他坚信,只要滕文公认真学习“先王”之道,以古代贤明君主为榜样,便能将小小的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nbsp不久后,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故乡邹国。此时,邹国与鲁国发生了冲突,这场冲突给邹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邹穆公面对困境,向孟子请教:“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邹穆公的语气中满是焦虑与困惑,他不明白为何百姓在官员面临危险时袖手旁观。孟子则言辞恳切地回答道:“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孟子指出,在灾荒之年,百姓生活困苦,老弱之人饿死在沟壑之中,壮年之人被迫背井离乡,而此时官府粮仓充实、府库丰盈,官员却不将百姓的苦难上报,这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漠视与残害。孟子还引用曾子的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百姓如今的态度,实则是对统治者以往行为的一种回应,劝诫邹穆公不要一味责备百姓。
nbsp不久,滕定公去世,滕文公派然友两次前往邹国,向孟子请教办理丧事的礼仪与方法。在古代,丧葬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道德规范,孟子对此十分重视,详细地向然友传授相关知识。
nbsp待滕文公即位后,孟子应邀来到滕国。滕文公对孟子十分敬重,亲自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关键。孟子斩钉截铁地说:“民事不可缓也。”在孟子心中,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百姓生活安稳,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他认为,人民拥有固定的产业收入,才能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在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还必须对百姓进行“人伦”的教化,使“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即在上位者明白伦理道德,百姓在下面自然会相亲相爱、和睦相处。随后,滕文公又派臣子毕战向孟子询问井田制的具体情况。孟子深知井田制对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耐心地讲解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并详细阐述了井田制的规划与实施方法。最后,他坦诚地表示,自己所说的只是大概情况,建议滕文公及其臣子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nbsp此时,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与压迫,同时倡导实物交易,认为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就应相同。许行的思想反映了当时部分小农阶层对公平与平等的渴望,但在孟子看来,这一主张否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孟子抓住许行思想的弱点,深入讲解“物之不齐”的道理,他指出,世间万物各有差异,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价值,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孟子还以“劳心”“劳力”的划分,论证了剥削制度与阶级压迫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在孟子的观念中,脑力劳动者负责治理国家、规划发展,体力劳动者负责生产劳作,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运转。
喜欢。
第286章 儒家亚圣孟子生平(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