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儒家亚圣孟子生平(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尽管孟子在滕国积极传播自己的思想,努力说服滕文公推行仁政,但他逐渐意识到,滕国国小力弱,周边强国环伺,自身都难保,根本无力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于是,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年已五十三岁的孟子,怀着无奈与不甘,离开滕国,前往魏国。
nbsp孟子抵达魏国时,梁惠王对这位声名远扬的学者十分好奇,一见面便急切地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强国之策的渴望,在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的局势下,他迫切希望找到使魏国强大的方法。然而,孟子最反对国君只言利益,他当即回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若国君只追求利益,上行下效,整个国家便会陷入争利的混乱局面,唯有倡导仁义,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当时的魏国,在与他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梁惠王满怀悲愤地向孟子倾诉:“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梁惠王渴望孟子能给出具体的报复齐、秦、楚的策略,然而孟子却向他讲述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强调通过施行仁政,赢得民心,增强国力。孟子的回答在梁惠王看来过于空泛,未能解决他眼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孟子的主张并未得到梁惠王的重视。
nbsp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去世,其子梁襄王即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后,对他的印象极差,直言其不像个国君。此时,齐国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孟子离开魏国,再次前往齐国。约在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孟子第二次游历齐国,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后,询问道:“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渴望效法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而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回应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向齐宣王阐述“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他认为,君主应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让百姓拥有足够的产业,在此基础上推行教化,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在当时各国激烈竞争、追求快速强大的背景下,孟子的主张虽着眼于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却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因此被一些人视为“守旧术,不知世务”。
nbsp后来,燕王哙将王位让给燕相子之,引发了燕国内乱。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机派兵攻打燕国,仅用五十天便大获全胜。然而,胜利后的齐宣王却面临新的问题,他忧心忡忡地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建议道:“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认为,齐宣王应迅速下令,归还燕国的老人和儿童,停止抢夺燕国的贵重器物,与燕国百姓商议,为燕国选立一位新君,然后撤离燕国,这样或许还能避免其他诸侯联合讨伐。但齐宣王并未听从孟子的建议,最终“燕人畔”,齐国在燕国的统治遭遇反抗,齐宣王后悔不已,坦言“吾甚慙于孟子”。
nbsp孟子在齐国期间,多次向齐宣王进言,试图说服他推行仁政,但始终未被采纳。齐宣王虽尊重孟子,将他视为德高望重的学者,却无意实现孟子的政治理想。孟子逐渐看清这一点,萌生了回乡之意。此时,齐宣王派人告知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表面上看,齐宣王是想给予孟子优厚的待遇,让他留在齐国,但实际上,不过是想利用孟子的名声,博得尊贤重士的美名。
nbsp据《公孙丑》下记载,孟子离开齐国时,在齐国边境的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对此感到不解,询问他为何如此迟缓,孟子感慨道:“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心中仍对齐宣王抱有一丝期望,希望他能改变主意,召回自己,若能得到重用,他坚信不仅能让齐国百姓安居乐业,更能使天下百姓都过上安定的生活。又有人见孟子神情,猜测他心中不愉快,孟子则坚定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
第287章 儒家亚圣孟子生平(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