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隐隐于市,道观值三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2章 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送别曾将军,三齐倚在卦摊上冷不丁的来了句。

    nbsp“倔驴,你们刚聊的啥啊,神神秘秘的?”

    nbsp徐行没有作答,看着三齐手上的《控制论》,与卦摊上的其余的《广弘明集》、《传习录》等书缓声道:

    nbsp“研究控制论还需要看这么多儒释典籍?”

    nbsp三齐愣了,缓声解释道:

    nbsp“控制论是研究共同控制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不可能真的从无到有、仅凭数学来搭建一个黑箱模型,必须要从历史古籍中寻找灵感,虽然古人的法不一定是通过控制论的方法来实现标准化的,可是其内在联系还是非常值得借鉴。”

    nbsp“噢?”

    nbsp一听这个,徐行就知道三齐这是真下苦功夫了,连忙问道:

    nbsp“那你有没有什么思路现在?”

    nbsp“思路嘛,倒是有一个…nbsp…”

    nbsp三齐咂咂嘴,有些不太自信的说道:

    nbsp“最近翻看过这么多的典籍,我发现古人尝试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路子,其实就是一种控制论中找共通的路子。”

    nbsp“难怪你这放着本《广弘明集》…nbsp…”

    nbsp徐行恍然大悟。

    nbsp要研究三教合一,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肯定是重中之重。

    nbsp毕竟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而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

    nbsp整个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着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

    nbsp自然也无从谈起三教合一的路子了。

    nbsp三齐点了点头道:

    nbsp“这本《广弘明集》卷一中的《吴主孙权论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时提及儒释道三家,算是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把这三个放一起比较的记载。”

    nbsp“还有类似南北朝的《理惑论》,论儒释道思想之一致。这些都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

    nbsp“以后‘暨梁武之世,三教连衡‘,三教一词出现在文献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虽然真正开始出现三教融合都到了元明时期,可在那之前,古人的尝试方向也值得借鉴。”

    nbsp三齐一口气说了一堆,徐行算是听明白了他的想法,不由的大吸一口凉气。

    nbsp这要从浩瀚的古籍里找到蛛丝马迹,工程量想想都觉着夸张…nbsp…

    nbsp自己之前光是为了寻找一个雷法的记载。

    nbsp就不知道翻看了多少道门典籍才找到只言片语,三齐这是直接翻了三倍以上还不止了。

    nbsp似乎是看出来徐行的忧虑,三齐放下手里的控制论。

    nbsp然后拿起卦摊上的另外一本《传习录》递给徐行,笑着说道:

    nbsp“到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翻找古籍也只是稍微借鉴一下思路,明白三教合一具体是怎么一个流变过程而已,真的要大力研究,肯定是得以三教合一之集大成者为主要参考,就像你搁经脉里注入的锚点一样,有了锚点,就方便指明方向了嘛?”

    nbsp“这是?”

    nbsp徐行接过他手里的书,定睛一看:

    nbsp“《传习录》…nbsp…王阳明?”

    nbsp“没错!”

    nbsp三齐笑着拍了拍手道:

    nbsp“王阳明、王守仁知道吧?他的心学含有道儒释三家思想,乃元明三教合一浪潮下的集大成者,这本《传习录》就是他的着作。”

    nbsp“心…nbsp…心学?”

    nbsp“没错,就是心学!”

    nbsp三齐随后解释道:

    nbsp心学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安世高所译《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其义为佛教三学中的“定学”。

    nbsp在隋唐佛教史书中,“心学”一词专指习于禅定的学问。

    nbsp隋唐以降,“心学”、“心宗”又成为禅宗与天台宗的代名词。

&

第322章 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